盛大印刷对价格体系、营销模式等做出最新回应……业内人士:数字印刷是最优解



  ​图片

  日前,盛大印刷连发上下两篇文章《再见了合版印刷》《向多品类自动化产品线进军》,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与讨论。为了让行业更加了解盛大印刷的具体规划,小编邀请到盛大印刷相关负责人针对大家关注的价格体系、营销模式等问题进行回应。

  ​记者:告别合版印刷后,营销模式是否发生变化?

  ​盛大印刷​:告别合版是盛大印刷转型的方向,营销模式暂不会发生变化。

  ​记者:价格体系如何变化?

  盛大印刷: 盛大印刷转型是为了更好的质量,用更专业的手段做出更好的、更精美的产品,​产品的价格不会变高,会持平或低于现在的价格​,以优化印刷的方式,减少相关人工环节的成本支出,以汽车为例,汽车行业利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大幅降低整车成本,消费者可明显感知到汽车价格的优惠力度。同理,盛大印刷可以将部分产品​通过数码(小批量更省钱)来解决​,有些产品通过​自动化解决​,产品的价格以及客户的利润率也会持续得到保障。

  ​记者:盛大印刷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盛大印刷:全品类发展为核心,实现​多品类全自动印刷生产线​,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给客户,为客户争取更多利润空间,为行业带来正向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在现有的中央工厂(永城/成都/天津/天水)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为客户解决更多的问题及需求。

  盛大印刷连续发文后,引发各领域印刷从业者的诸多思考,对传统书刊印企带来了怎样的启迪?以下为安徽新华许友峰的思考与见解:

  进入2024年,盛大印刷连续两篇发文告别合版印刷的宣言,给沉闷的传统商业印刷、书刊印刷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

  自16年DRUPA至今,数字印刷一直是行业讨论的热点,其在图文快印、标签包装、影像输出等领域的应用,一直呈现攻城拔寨、高速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近3年来,随着​国产数字印刷技术的升级进步​,改变以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市场整体规模与传统印刷市场形成明显反差​。

  但与此同时,在书刊印刷领域,尽管数字印刷技术,特别是​连续喷墨技术​,已通过实践证明,​是目前短版图书印刷中所能提供的最优解决方案​。

  但作为印刷行业的中坚力量——以“新华系”为代表的传统书刊印刷企业,在数字印刷领域集体失语,​少部分企业在“怎么干” 的环节上遇到瓶颈,​更多的企业还在“为何干” 的环节上原地踏步。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反映了传统书刊印企两方面的问题:

  01、​**统商业思维的局限,限制了印企对数字印刷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工业时代,书刊印企习惯于面向上游出版社的印制需求,开展经营活动的模式。由于过去印刷整体产能不足,印刷产品的利润较高,市场主要以中长版印制为主,印企主要通过​产能投入换取规模扩张效应​。

  但随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市场主体已从出版社变为C端需求​,短版业务已经成为一般图书市场的主要增长方向,即便是教材教辅,也因人口红利的消失,在总量上也是处于下滑的长周期。

  我们应注意到,随着技术差异化日渐缩小,处于产业链最末端的书刊印企,​在拥有大量闲置的传统印制产能的基础上​,在面对市场较大波动时会很被动,​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都被压缩的越来越小。

  ​图片

  从盛大印刷的案例中,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问题。因此传统书刊印企如果缺乏对终端市场的战略判断,仍沿用​ “重量轻效”的产能投入带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思路,必将限制对数字印刷发展的战略规划​。

  02、没有准确定义数字印刷,必然难以找到与之适应的运营模式。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数字印刷对出版社降低库存方面,确实是一种最优的解决方案​。但对于绝大多数出版社而言,数字印刷在降库存上体现的经济效益优势,也会因​总码洋数下降而冲减不少​。

  在现行考核体系下,除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出版社因市场化和考核机制比较合理外,国内其他地区的出版社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没有我们印刷人想象的那么高。

  因此,如果以整合内部出版印刷资源为目的的数字印刷项目,在实际运营中会发现,​协调出版社和印企之间的利益分配​,将是难度非常大的工作。

  笔者对国内已实施数字印刷项目的书刊企业案例进行分析,除1家地方出版集团比较成功地采用行政命令+市场管控的方式外,其他企业在整合方面做的并不好。

  同时由于印刷行业具有离散特性,要​推动数字印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和生产流程​,技术方面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行。

  在成本效益方面,如果不把诸如生产效率、单人产出、质量控制、生产周期、设备能耗、安全生产、员工忠诚度等定量指标纳入综合评估体系,纯粹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数字印刷项目的效益问题,也将使得印企在面对数字印刷时踌躇不前,举棋不定。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出版社需求是数字印刷应用的重要场景和目标,但并不是推动数字印刷发展的源动力。同时传统书刊印刷企业如果不能明确定义数字印刷,而是寄希望于直接照搬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解决方案,那么项目成功的几率将非常低。

  我们应该关注到,数字印刷作为印刷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都与社会经济大背景有密切关系。进入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数据​。从“互联网+”到“新制造”,再到“新质生产力”,都凸显了这一核心价值。最大的改变是通过技术应用打破了产业的边界。

  例如我们很难定义苹果公司究竟是属于电子消费品行业、音乐娱乐行业、金融支付行业还是技术服务行业?

  早年国内的两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还耕耘于电商和社交领域,但现在这两家公司已深入涉足资讯、零售、物流、影视娱乐、金融支付、云服务等领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实现全新的价值重组。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创新思想、体验和服务能力​,将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不仅仅是满足已有的需求,更是充分​调动技术和应用的组合不断唤醒和创造需求​。

  同时,随着数据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也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细分市场的重构,使印企之间原有的竞争关系,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 ​(如图1)。

  ​图片图1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个体消费行为的改变,市场的主体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碎片化、个性化、小批量的C端需求​,​将成为出版印刷产业链最重要的业务增量​。

  面对一边是总量变化不大的传统业务,一边是无法满足的C端需求,势必引导传统书刊印刷企业重新定义市场范围,从竞争激烈的“红海”,拓展到更具创新价值的“蓝海”。

  所以, C端需求才是推动数字印刷应用的决定性力量​。当然由于C端需求的特性,与传统印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是相互矛盾,无法优化匹配的,因此,构建以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客户需求为宗旨的​新型“编、印、发”产业生态圈​,将成为数字印刷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支撑(见图2)。

  ​图片

  图2

  新的产业生态圈,通过​利用区块链和数据库技术构建的新型信用结算体系​,对涉及版权授权、印制数量和内容、物流配送、全流程结算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共享和过程监管​,在有效解决如何保障出版社权益的基础上,把C端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最短路径,最大程度进行​需求汇聚、自动配置,快速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同时,新型的产业生态圈里,也让​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客户需求成为现实​,比如利用平台的​图书数字资源存储服务​,提供定制化服务产品(有声读物、电子读本、章节试读等内容);利用​数据分析​,针对具体的个人消费习惯或实际消费行为,可采取精准投递的方式,进行定向销售、预售、新书推广宣传 等增值服务内容,扩大了所涉企业的“生长空间”,确保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

  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要想在层出不穷的变化中,​看清和把握数字印刷发展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更要在到“道”的层面,即认知框架内的各各维度实现迭代和突破。只有实现“道”和“术”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道术兼修。

  作者: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许友峰

  编辑:胡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