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容易的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



图片

  学习会计课程时,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递延所得税绝对算得上一个!

  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但时间一长,容易忘记,实务中碰到递延,无不抓挠,教条式的套公式、套原理!

  其实是没有理解递延所得税背后含义与实质!

  本人对此也是一度困惑,在听了一些老师的课程,看了一些专业领域文章,经过琢磨、理解,才算是对其有了较为通透的理解。

图片

  抓住对资产和负债的本质理解!

  什么是资产和负债?

  有一点毋庸置疑,资产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负债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

  从交税角度来看,若导致未来少交税,可认定为具有资产属性,反之,则认定为具有负债属性。

  递延,顾名思义,往后延期的意思,实质也是一种未来的视角。递延所得税资产,意味着往后延期(未来)要少交税,属于经济利益流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意味着未来利益流出,要多交税。

图片

  如何评估未来多交税还是少交税?

  我们知道,企业利润表中所得税与利润额有关,而利润与收入、成本费用直接相关,费用越高,利润越低,所得税额越少!反之,所得税缴纳越多。

  但企业向税务局缴纳所得税,是否就完全按照企业利润表计算的所得税额呢?

  并不是!

  税务局并完全不认可企业利润表计算的所得税额。

  税务局自己有一套所得税计算口径,因此,需要从从税务局视角,评估未来多交税还是少交税?

  企业要缴纳多少税,是税务局说了算,而不是企业会计准则说了算,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太多的人为操控空间,税务局也懒得跟企业掰扯,就按照税务局规定的统一口径算就好了!

  从税务口径来看,若未来多交税,经济利益流出,属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属于递延所得税资产!

  那么,如何从税务口径判断未来多交税或少交税呢?

  参照企业利润表所得税计算逻辑,关键是看未来费用相比会计口径是多还是少。

图片

  如何评估未来费用是多还是少?

  未来费用是多还是少,与现在的资产、负债或非资产负债性支出相关!

   (1)资产端差异形成递延:资产账面价值(会计口径)与资产计税基础(税法口径)差异

  现在的资产等于未来的费用, 如何理解?

  比如,无形资产在未来每年会通过摊销变成企业账面费用,固定资产在未来每年会通过折旧变成企业账面费用,直到摊销完毕。

  若现在的资产价值越高,意味着未来的费用也会越大,利润越少,企业会少缴税!反之,现在的资产价值越小,未来的费用也会越小,企业会多缴税。

  比如,某固定资产初始入账价值2000万,折旧摊销10年,已折旧2年,累计折旧400万,已作减值准备200万;而根据税法口径,折旧摊销20年,资产累计折旧为200万,这种情况下,该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形成的差异,即税会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呢?

  会计口径下,资产账面价值2000万-400万-200万,等于1400万,即会计口径下,该项资产未来将产生1400万费用。

  税法口径下,资产价值(资产计税基础)2000万-200万,得到1800万。税法口径下,该项资产未来产生1800万费用。

  因此,从税法口径角度来看,未来会产生1800万费用,利润相对较低,会少交税,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但当期会多交税,1800万减去1400万的差额乘以25%税率,得到100万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以,这也是为何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关系式:

  资产账面价值(会计口径)<资产计税基础(税法口径)时,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资产账面价值(会计口径)>资产计税基础(税法口径)时,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2)负债端差异形成递延:负债账面价值(会计口径)与负债计税基础(税法口径)差异

  负债是否能与未来费用扯上关系呢?

  能扯上关系!

  比如预计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基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当期满足条件下的情况下就可确认为费用!

  但税法不认可,“预计”可不行,必须真正确实发生了,才确认为费用!

  因此,针对预计负债,企业账面价值当期确认为费用,在未来意味着没有费用可确认,未来费用为0。

  但税法口径下,当期不确认为费用,而在未来确认为费用,未来费用高,利润变低,少交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以,这也是为何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关系式:

  负债账面价值(会计口径)<负债计税基础(税法口径)时,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负债账面价值(会计口径)>负债计税基础(税法口径)时,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3) 非资产与负债端差异形成的递延

  非资产与负债端所形成的差异,即企业日常收支费用端存在的差异。

  比如,企业发生的某些类型的费用开支(企业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定,当期在所得税前全部扣除,但按照税法规定,在所得税前只能抵扣部分。

  会计口径下,当期全都抵扣完了,未来可抵扣费用为0,而税法口径下,未来还有一部分可抵扣的费用,即未来抵扣费用高,则少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有了递延所得税,导致企业年度实际要缴纳所得税并非利润表中所得税额,而是要在利润表所得税额基础上作增加或调减处理。当然,递延所得税不是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调整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很多所得税调整项因素。

  对企业而言,在摸透递延所得税处理后,是否可以考虑合理利用递延所得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调节当前和未来的所得税现金流支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