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即沟通



  账、表、报告/公告等,都是沟通工具,这些工具中是不该夹杂个人情绪的,要有中立色彩,或者是灰色的。但不论是阅读者还是制作者,都会加入主观情绪。

  上市公司的报告是有规定的格式的,结构上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但在具体的内容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展示自己的,例如对各会计科目差异的解释等用词与语气等都在影响着阅读者。宗旨不变,在有可能的空间内加入其他元素,目的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

  别过于痴迷技法,业绩是核心,技法只是陪衬,只是一种方法,一种行为、一种活动而已,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业绩不好,越描越黑。

  沟通工具在使用的时候,是受法律约束的,是有法律责任在里面的,记账或者制作的时候,要把事情写透,对内部管理透到什么程度,对外信息披露要透到什么程度,这都要在具体的框架内事先做好安排,不是越粗越好,也不是越精越好,把握住尺度,这才是财务人高明之处。

  一个高质量的报表或者报告出来,不是你的演技好,而是财务空间大,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好,横向纵向合作的好,否则再有演技没有素材,也没办法达到与监管方、资金方、产业链上下游的满意。沟通的目的是展现好自己,该展现的让对方无可挑剔,不该展示的让对方无懈可击,做真正的自己,本身非常难,但那是必修课。把账记成别人家的,那就把后续的表和报告都做成别人家的了,把自己的特色弄丢了,这个损失是不小的。

  财务人的产品,要让人信服,要让受众能投入自己的角色。记账、出表、出报告,这个过程异常艰辛,高手学会了自己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省自己、稽核业务、寻找风控点与利润点。为什么要做得这么辛苦?可不可以不做?基于如此的追问,信息化产品横空出世,端了很多人的饭碗。

  账直接出表,已经很简单,但没有了优化空间。账有很多可以调整的空间,不一定制单,但在报表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既然是沟通,就要把细节展现出来,当然要分清对内对外,这个规矩适用于账、表、报告等全部。

  自己输出的信息,自己要信,或者是对错、风险、问题等自己要清楚,不论在什么背景下,开源节流这四个字都是财务人的必修课,要在财务信息中寻找这些内容。

  ​​

  ​​